做不做?這是個難題--健康檢查迷思怎麼破?

羅列健康檢查的迷思並一一破解,讓大家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做不做?這是個難題--健康檢查迷思怎麼破?


大家最初接觸健康檢查,可能是一些公司入職安排的健檢項目,雖然年輕時不在意這些東西,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也應該有開始猶豫是不是該定期的做健檢了。但什麼時候要開始做健康檢查?要多久做一次?要做什麼項目?檢查報告數字那麼多,我該看什麼?琳瑯滿目的資訊看得人心惶惶,現在就來整理一下常見的問題,讓大家排除心中的憂慮安排好健檢,更認識自己的身體狀況吧!


為了什麼而做?

健康檢查的意義在於讓大家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明瞭身體基本的健康狀況而能防患於未然,積極意義則在篩檢出隱藏未見的疾病,而能早期加以治療;但健康檢查並不能準確預測你會不會得某種疾病,也不能準確找出病源。如果是身體確實有病痛,健康檢查並不能幫忙診療,門診還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如果身體沒有特別的異常狀況,也不代表健檢出來的結果就是診斷罹病的依據。

 

項目那麼多,我要做哪些?

健康檢查類型那麼多,甚至價位也各不相同,根據自己的年紀和家族病史,你應該可以列出一些比較想檢查的項目,再參考個人生活型態與飲食狀況等,顯然每個人的狀況不同,健檢套餐也會有百百種。例如一些家族中有多人罹患過乳癌的人,可能就會將乳癌檢測項目列入清單。

千萬不要將高價位的健檢當成保命符,健康檢查只是讓我們和醫生都能夠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所了解,像學校、公司健檢,或是政府免費提供的成人健檢、四癌篩檢(乳房X光攝影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糞便潛血檢查,以及口腔黏膜檢查),即使項目較少內容簡單,同樣能幫助檢視身體狀況。

有些項目拚命檢查,有些項目卻從未檢查,是民眾另一個健檢通病。如果擔心每年的負擔花費太高的話,可以考慮針對類似的項目參考醫師的意見安排每年輪流做,避免忽略了某些特定的部位,直到成了疾病才發現問題。


檢查出來,一身都是病?

大家對於健檢的報告結果通常都是期待又怕受傷害,這時候該如何面對滿紙的數字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我們並不是專業人士,健檢報告上的黑字、紅字要靠醫師解釋,建議受檢驗者親自諮詢醫師聽解說比較好。健康檢查報告是要提供民眾瞭解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及提供醫師作為診斷的參考,一般大眾應該對健檢數據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才不至於反而被檢查結果所困擾,產生不必要的疑慮!

此外心態上也不要大受紙上的紅字黑字所影響,認為紅字就是罹病,黑字就完全不注意,醫師說科學仍有侷限,健檢不見得能百分百檢測出疾病或風險,例如子宮抹片檢查的診斷力也只有40~60%,也有檢驗上的誤差及偽陽性、偽陰性等因素。綜合以上可以說健康檢查最重要的還是參考價值。因此,繼續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定期接受健檢,才是正確之道。


健檢像考試,考前充分念書才能有好的分數?

健康檢查重要的是反應我們的生活型態對於健康的影響,因此健檢前3到7天,盡量維持平時的生活作息,更能檢測出身體的實際狀況。而不是為了害怕檢查報告上的異常數字而硬性改變自己的習慣,這樣產生出有出入的數據並不能幫助我們了解身體的實際狀況。


要花多少錢?政府有補助嗎?

目前國民健康署免費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或55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年在35歲以上者、或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服務內容包括1.身體檢查(理學檢查、身高、體重、血壓、腰圍)、2.血液生化檢查(肝功能、血糖、血脂、腎功能)及尿蛋白檢測、3.健康諮詢等項目。可檢驗出民眾是否罹患常見的慢性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病等等,或是否為其高危險群。建議符合條件的民眾一定要利用國健署提供的預防保健來了解自身的身體狀況,早期發現、預防與治療。

那些重要的--政府推廣項目

近幾年來政府大力推動四癌篩檢服務,包括1. 婦女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年可檢查1次。2. 婦女乳房攝影檢查(乳癌):45歲以上至69歲之婦女,每2年可檢查1次;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2年可檢查1次。3.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每2年可檢查1次。4. 口腔黏膜檢查(口腔癌):30歲以上嚼檳榔或吸菸者,每2年可檢查1次;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嚼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補助1次。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在近十年來因為子宮頸抹片檢查而降低五成左右,但是大腸癌、乳癌、口腔癌的發生率卻是持續上升,醫學上證明大規模推動上列癌症篩檢可減低此四種癌症的死亡率,建議符合條件的民眾一定要定期接受四癌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癌症指數的項目繁多且複雜,建議民眾一定要諮詢專業的醫師意見並配合相關檢查來解讀,如此才能詳細的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聰明的做健康管理。

 

 

參考資料:

紅字迷思──面對健康檢查的正確態度!
7大健檢迷思,你中了幾個?